近日,公共卫生学院教授、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蒲川两次接受重庆卫视采访。
蒲川针对医检互认与新型紧密型医联体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,他系统阐述了重庆市在医疗资源下沉、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及医检互认等领域的创新实践,结合学术研究提出深化医改的政策建议。作为重庆市医疗改革的重要参与者与研究者,蒲川强调,通过“制度重构 + 技术赋能 + 利益重整” 的多维路径,可有效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难题,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。
蒲川认为,重庆在医检互认的推广中可以在四个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:一是推行预住院模式,对诊断明确、病情相对稳定,符合住院指征,择期手术的患者,在病区暂时没有床位的情况下可以先进行入院常规检查检验,再根据床位情况安排正式住院。二是推行出入院一站式服务,在每个病区护士站直接办理出入院相关手续,再造出入院流程。三是通过医疗机构、医保和银行联动的方式,为参保群众提供先就医后付费的信用就医结算服务。四是发展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,依托重庆数字健康相关平台,让优质医疗服务下沉至社区、家庭,让群众感受到信息化赋能带来的就医新体验。

蒲川建议,重庆应当不断加快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通过“制度重构+技术赋能+利益重整”来加快推进“现代社区健康服务新模式”的建设。一是不断探索医联体建设的新模式,积极推进“三级医院专科医生+基层全科医生团队”组合式家庭医生签约新模式。二是不断深化“县聘乡用”“乡聘村用”改革,有效提升基层诊疗能力。三是不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,探索DRG付费与医联体打包支付相结合,将家庭医生签约纳入医保慢病管理支付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。四是不断深化数字健康建设,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AI辅助诊疗平台,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近年来,我院专家多次接受重庆市主流媒体采访,就重庆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、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、公民健康素养提升等问题建言献策,并多次获得高级别领导批示,这彰显了我院学科和平台建设的成就以及在重庆、甚至西部地区的影响力,也为研究中心和智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。